推荐同事 机构合作 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Português Español

美国ACCDON公司旗下品牌

021-33361733,021-34243363

chinasupport@letpub.com

登录 注册 新注册优惠

官宣:37人获批国家杰青、优青!

官宣:37人获批国家杰青、优青!

文章类别:基金动态      作者:LetPub      发布日期:2024-09-11

166 阅读 0 15 评论 0 收藏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部分集中申报项目的评审结果。据福建人民政府官宣发布,福建省的科研机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取得了不俗成绩。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结果,福建省共有986个项目获批,总资助经费高达4.8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地球科学等福建省优势学科。其中,10人获得杰青项目资助,7人获得优青项目资助。


具体而言,厦门大学表现尤为突出,获批了4项杰青和5项优青项目,充分体现了其在学术科研领域的领先实力。此外,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也在此次评审中有所斩获。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今年的项目申报数量和获批数量分别较去年增长了35.8%和34.7%,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显示出该省在科研创新上的不断进步与积累。
124c2c077ffb4bf216e92f14dc9b970d.jpg

2024年度国家杰青名单汇总

(更新至180人)

(网络公开整理,持续更新)

38991c08f6f52e280c64f2d8473b7a31.jpg

2024年度国家优青名单汇总

(更新至190人)

(网络公开整理,持续更新)

2413bca978bdf5ed863f5d3e4a13a90f.jpg


杰青、优青“帽子异化”?光环背后的制度挑战与反思
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作为中国科研资助体系中的两大重要项目,旨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与创新。然而,随着项目影响力的提升,杰青与优青项目逐渐面临“帽子异化”的现象——荣誉头衔逐步取代了科研本质,科研人员过分追求头衔而忽视实际的科研工作。光环背后的种种问题,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这两类项目的资助与管理。

1. 杰青项目的资助布局与管理待加强

1.1 学科平衡与未来学科布局不足

杰青项目的资助布局存在明显的学科不平衡现象。调研表明,部分冷门学科或薄弱学科难以获得杰青项目资助,这意味着该项目在学科布局规划方面仍存在不足。由于过度集中在热门领域,冷门学科的发展受到抑制,未来新兴领域的探索和基础研究可能受到影响。这种不平衡导致一些具有潜力的科研方向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1.2 结题评价标准不统一

杰青项目的结题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科学部的结题验收标准差异较大。例如,不同科学部的杰青项目结题验收优秀率差异悬殊,范围从23%到88%。这种不一致的标准使得项目成果的评估变得难以衡量,也削弱了杰青项目作为科研评判工具的公信力。没有明确标准的结题评价,可能导致优秀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区分模糊,影响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1.3 基层科研单位的“异化”现象

杰青项目的本质是一项资助项目,而非纯粹的荣誉称号。然而,部分基层科研单位将其异化为个人荣誉,甚至一些科研人员在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后转向行政工作,脱离科研主业。这一现象反映出科研文化中对“杰青”光环的过度追求,科研人员为了头衔而忽视了项目的初衷,科研工作本身被置于次要地位。

2. 优青项目的定位和管理存在政策缺陷

2.1 优青项目定位模糊

优青项目的定位并不明确,科技界对此存在不同认知。许多科研单位将优青视为“小杰青”,让青年科研人员过早进入杰青竞争的轨道,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这种对头衔的过分追逐,迫使年轻科研人员急于表现,忽视了长远的科研发展需求,导致科研心态的浮躁。

2.2 交叉学科申请不受重视

在优青项目的申请和评审过程中,面向学科交叉的项目申请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交叉学科代表着未来科研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由于项目评审机制的限制,许多交叉学科的创新性项目未能获得充分支持。这一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科交叉的深入发展,也削弱了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3 结题验收评价标准缺失

部分科学部的优青项目结题验收没有明确的评价等级划分,这使得项目的绩效评估缺乏依据,无法准确判断项目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完成情况不匹配,进一步削弱了项目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

2.4 指标设定不够合理

优青项目的整体绩效目标设定存在个别不合理的指标。例如,某些绩效目标无法与实际科研成果挂钩,导致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种不合理的指标设定,使得优青项目难以充分激励和指导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
杰青与优青项目作为中国科研资助体系中的两大重要项目,在支持青年科学家成长和推动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项目影响力的扩大,头衔的光环逐渐异化为科研人员的“人才帽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公。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项目资助布局、管理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回归科研项目的本质,鼓励创新与长远发展,避免科研工作被头衔和光环所束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奖指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66 阅读 0 15 评论 0 收藏



用户评论
15条评论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授权代理商 | 加入我们

    © 2010-2024 中国: LetPub上海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217908号-1    沪公网安备号:31010402006960 (网站)31010405000484 (蝌蝌APP)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159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3]2004-152号

    礼翰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8号圣爱大厦18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