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中标项目标题逐渐变得难以查询,大部分项目标题“查无踪迹”。尤其是今年,可供查询的中标项目标题仅有数千个,而其余的数千个中标项目似乎“消失”了。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信息不公开,而更像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委)在对科研申报和学术风气进行一次深度整顿。
那么,为何中标项目标题难以查询?
1. 避免滥用成功案例的“模板化”申请
中标项目标题的公开为申请者提供了分析成功案例的机会,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部分申请者将中标项目标题作为“模板”,通过简单的修改和模仿完成申请书撰写,削弱了申请书的原创性。某些研究团队甚至直接借用中标标题设计“伪原创”项目,导致同质化严重。要实现科研创新,关键在于对科学前沿的深入探索和执着追求。基金委当前出台的政策,正是为了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研的核心本质:多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聚焦前沿领域的难题,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找到真正的科学问题,而非盲目效仿他人的申请方式。
真正的科学研究,应当从广泛的文献阅读中提炼科学问题,基于问题建立原创性的假设,并设计独特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一假设,而不是依赖套用他人的模板、重复既有的研究思路或走“安全”的老路。科研的意义在于开拓未知、突破现有理论的边界,而非在已有的框架内墨守成规。
2. 防止学术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
中标标题的公开可能导致某些团队提前知晓竞争对手的研究方向,从而对研究人员的学术安全性和独立性造成威胁。过度公开还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行为,例如针对性“抢题”或重复申请,破坏科研资助的公平性。
3. 推动科研申请回归本质
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过度依赖中标案例的参考,导致申请书设计更多关注“如何通过评审”而非“如何解决科学问题”。这种风气可能与基金委支持原创性、前沿性研究的目标背道而驰。
4. 评审公正性遭遇挑战
当前评审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难题是面上项目函评专家数量相对不足,这增加了评审结果的偶然性。此外,中标标题查询功能可能导致部分科研人员过于追求标题的“吸引力”,而忽略了科研项目的核心内容和实际价值。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审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限制中标标题的公开,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给一些希望通过参考案例获取灵感的学者带来一定不便,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更为深远。通过减少对既有成功案例的依赖,限制模板化申请,政策旨在引导科研人员真正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聚焦于科学前沿问题,追求原创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一改变有助于打破科研申请中的“模仿惯性”,鼓励学者在学术探索中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科学问题的原创性,推动科研工作更加高效、有深度地发展。我们应当支持并理解这一政策转向,因为它不仅是对科研风气的一次规范,也是为科研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奠定更健康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