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仍然显著:常打招呼8.6%,偶尔64.4%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虽有减少,但仍存在明显比例:8.6%为“常打招呼”,64.4%为“偶尔打招呼”。随着2024年基金项目受理量突破38万项,部分项目类别资助率降至约10%,竞争愈发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进一步滋生“打招呼”现象,对基金评审的公正性和科研生态构成潜在威胁。
“打招呼”现象不仅可能干扰基金项目的科学性评审,还可能损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公信力,进而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现象,强化评审流程的透明性与规范性,确保科研项目的公平竞争,为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数据令人震惊,64.4%的比率几乎接近三分之二,意味着在三位项目申请人中,两人可能曾“打过招呼”。这也引发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未“打招呼”的那位申请者,是否因此在评审中被淘汰?如此高的比例让人质疑,实际的“打招呼”现象可能比官方统计数据更为普遍。
为遏制这一问题,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秉承“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的原则,致力于营造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这些措施包括:强化防止专家名单外泄的机制、在会议评审期间严格限制专家与外界的接触、对“打招呼”行为采取严肃惩戒。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减少“打招呼”现象的发生,更是为了提升评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维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公信力。
通过这些努力,基金委希望进一步规范评审流程,减少人为干预,推动科研项目评审迈向更加健康、公平的未来,为科研人员打造风清气正的竞争环境。
基金项目“打招呼”现象及影响
主要原因:
资助率偏低:基金项目资助率低,竞争激烈,申请者为增加胜算而尝试“打招呼”。
考核指标挂钩: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基金资助与考核指标挂钩,申请者为达标更倾向于采取“打招呼”方式。
影响:
依赖性增强:申请者可能逐渐将成功归因于“打招呼”,降低对自身科研实力的信心。
科研生态破坏:这一现象扰乱科研生态,损害科学研究的公平性和健康发展。
普遍性与公正性:
数据显示,2018—2021年期间,基金项目评审中“常打招呼”比率为8.6%,“偶尔打招呼”比率达64.4%,表明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尽管如此,超过70%的专家在被“打招呼”后仍保持原则性,仅10%的专家会因此回避评审。
预防措施:
工作原则: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的原则,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
具体举措:防止专家名单泄露,限制会议评审期间专家与外界联系,减少“打招呼”现象的发生。
“打招呼”现象对科研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改善科研文化,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确保科学研究的公正性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