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同事 机构合作 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Português Español

美国ACCDON公司旗下品牌

021-33361733,021-34243363

chinasupport@letpub.com

登录 注册 新注册优惠

评审背后:“常打招呼”8.6%,科研环境如何守住公正?

评审背后:“常打招呼”8.6%,科研环境如何守住公正?

文章类别:基金动态      作者:LetPub      发布日期:2024-12-19

41 阅读 0 0 评论 0 收藏



评审背后:“常打招呼”8.6%,科研环境如何守住公正?

在社会中,“打招呼”现象广泛存在,已渗透至各个层面,引发了对不良风气的担忧。一些人认为,“打招呼”或接受“打招呼”是体现实力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因此将其视为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行为通常无需承担实际责任,却可能带来利益,从而使其愈发普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打招呼”现象的存在已经被广泛认知,并逐渐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引发更多关注和反思。

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仍然显著:常打招呼8.6%,偶尔64.4%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虽有减少,但仍存在明显比例:8.6%为“常打招呼”,64.4%为“偶尔打招呼”。随着2024年基金项目受理量突破38万项,部分项目类别资助率降至约10%,竞争愈发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进一步滋生“打招呼”现象,对基金评审的公正性和科研生态构成潜在威胁。


“打招呼”现象不仅可能干扰基金项目的科学性评审,还可能损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公信力,进而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现象,强化评审流程的透明性与规范性,确保科研项目的公平竞争,为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数据令人震惊,64.4%的比率几乎接近三分之二,意味着在三位项目申请人中,两人可能曾“打过招呼”。这也引发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未“打招呼”的那位申请者,是否因此在评审中被淘汰?如此高的比例让人质疑,实际的“打招呼”现象可能比官方统计数据更为普遍。


为遏制这一问题,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秉承“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的原则,致力于营造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这些措施包括:强化防止专家名单外泄的机制、在会议评审期间严格限制专家与外界的接触、对“打招呼”行为采取严肃惩戒。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减少“打招呼”现象的发生,更是为了提升评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维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公信力。


通过这些努力,基金委希望进一步规范评审流程,减少人为干预,推动科研项目评审迈向更加健康、公平的未来,为科研人员打造风清气正的竞争环境。


基金项目“打招呼”现象及影响

主要原因:

资助率偏低:基金项目资助率低,竞争激烈,申请者为增加胜算而尝试“打招呼”。

考核指标挂钩: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基金资助与考核指标挂钩,申请者为达标更倾向于采取“打招呼”方式。

影响:

依赖性增强:申请者可能逐渐将成功归因于“打招呼”,降低对自身科研实力的信心。

科研生态破坏:这一现象扰乱科研生态,损害科学研究的公平性和健康发展。

普遍性与公正性:

数据显示,2018—2021年期间,基金项目评审中“常打招呼”比率为8.6%,“偶尔打招呼”比率达64.4%,表明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尽管如此,超过70%的专家在被“打招呼”后仍保持原则性,仅10%的专家会因此回避评审。


预防措施:

工作原则: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的原则,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

具体举措:防止专家名单泄露,限制会议评审期间专家与外界联系,减少“打招呼”现象的发生。


“打招呼”现象对科研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改善科研文化,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确保科学研究的公正性与健康发展。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睛鸿学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1 阅读 0 0 评论 0 收藏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授权代理商 | 加入我们

    © 2010-2024 中国: LetPub上海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217908号-1    沪公网安备号:31010402006960 (网站)31010405000484 (蝌蝌APP)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159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3]2004-152号

    礼翰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8号圣爱大厦18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