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国自然申请
还要不要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发布了新规定,其中之一是取消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要求。
在国内,学术界的作者署名排序一般按照贡献力大小进行排列,包括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直至第 N 作者的顺序。其中,第一作者通常是承担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参与了该论文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而通讯作者则是由一些具有权威性或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或团队负责人担任,他们负责确保论文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这种署名规范在学术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准确记录和识别各位作者在研究项目中的贡献。
2023年的新规定取消了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要求。然而,在2024年国自然指南中,针对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明确要求应当如实标注本人署名情况,不得虚假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这一规定意在强调准确展示个人在学术成果中的真实贡献,防止虚假署名导致论文作者真实贡献无法准确呈现的情况发生。
这也意味着2025年的申请过程中是否需要标注,如何标注,以基金委最新发表指南为准,申请人在提交前确保查看最新的申报指南!
02
如果要标注
那一作和通讯哪个更有“含金量”?从不同类别的申请对申请人的要求分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项目对申请人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一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含金量也会有所区别。青年基金项目:这类起步性项目更注重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青年基金评审专家会从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并考虑申请人的创新潜力。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正是申请人独立创新潜力的体现,评审专家在评审时也会考虑资助之后的成果转化以及能否顺利结项的问题,这些能力往往也是通过署名第一作者的文章体现的。面上项目:在面上项目的评审中,专家会更看重申请者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这是因为面上项目的体量要比青年项目大很多,专家们也更加重视科研团队以及申请者在科研工作中的整体协调能力。学科领域差异:不同学科领域对申请人的科研贡献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在生化、环境、材料等学科中,通讯作者的角色和贡献通常被视为更重要的,而在信息、数理等学科中,第一作者的贡献则可能更为突出。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对于面上项目的申请者来说,如果申请人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或者虽然前期基础不够充实但年龄已经超过40岁,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然而,如果申请者年龄为30多岁,并且最近几年或工作期间的主要代表作是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评审专家可能会认为年轻的申请者未经过多久便远离科研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印象分会受到影响。从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分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过程中,尤其是面上项目,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对于“一作”和“通讯作者”的含金量有着显著影响。对于三十多岁的申请者:如果一个三十多岁的申请者近几年的代表作主要是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评审专家可能会认为这位年轻的申请者在科研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影响其申请的印象分。这是因为通讯作者的角色通常与科研团队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相关,而这些能力在年轻的科研人员中可能尚未充分展现。对于四十多岁的申请者或已有一定成就的申请者:如果申请者在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或者虽然前期基础不太充实但已经40多岁,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讯作者的身份可能更能体现申请者在科研团队中的引领作用和科研领导力。对于年少有成的申请者:如果申请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不少成就,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团队,那么以通讯作者为主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申请者更适合申请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等项目,而不太可能申请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
从现实的原因分析
通讯作者的"交易品"现象:在科研界,确实存在一些通讯作者成为人情世故的"交易品"的情况。例如,有些高级专家为了评头衔而缺少论文时,可能会有人提供通讯作者的位置以确保成果发表,同时让上级满意。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平台和团队的影响:有些申请人从优秀的团队毕业,但就职的学校平台不如读博期间的学校平台,这时将原导师列为通讯作者,不仅能提高论文发表率,还能保持与原导师的联系,使其满意。这种做法在现实中较为普遍。综上所述,从现实情况来看,通讯作者在评审过程中可能被赋予更多的含金量,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科研团队中扮演领导和协调角色的申请者。然而,这种含金量也受到申请人的年龄、科研经历、平台和团队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判断"一作"和"通讯"的含金量。大家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在实际过程中调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奖指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