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条例》将如何推动科学基金法治建设?怎样落实条例相关规定,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条例》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以联合资助的模式投入资金,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条例》修订将这一机制写入其中,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集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科研部门、企业等多方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胡明表示。 “新修订的《条例》明确了联合基金资助模式,同时还鼓励社会捐赠,有利于解决地方、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说。 “《条例》对联合基金加以明确,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联合基金资助模式,这也意味着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杨凌春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20年设立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遴选资助了一批富有原创思想的项目。 为继续鼓励原创性基础研究,《条例》新增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项目制定专门的申请与评审规定。 “目前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始创新项目还不够多。这次修改,为探索非共识原始创新项目遴选机制开了绿灯。”吕薇表示,希望今后实践中可探索多种形式,如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 杨凌春以北京大学为例介绍了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成效。“北京大学获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中,36~45岁年龄段项目负责人总数最高,占批准资助总数的53.3%,这对处于科研生涯早期、尚不具备丰富研究资历但原创思想活跃的优秀青年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激励作用。” 为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条例》明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人才。“这一举措意在引导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开拓性、前瞻性、集成性的源头创新研究,并为其成长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胡明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建立由青年基金、优青、杰青项目构成的较为完备的青年人才资助体系,近年又针对本科生和博士生开展了专项试点工作。”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说。 《条例》在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方面作出系列新规定,包括新增科研诚信承诺制、新增联合惩戒机制等。 “《条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良好的科研环境。例如,新增科研诚信承诺制,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应遵守诚信原则;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扩大违规行为类型,提高处罚力度。”杨凌春表示,这些举措意在提高科研人员、依托单位及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 评审专家也需要被“评估”。《条例》规定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时应当参考申请人的意见。 由于科学基金资助量大面广,要保证基金项目的学术风气,要充分发挥依托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条例》规定依托单位不仅要对申请团队的经费使用、学术风气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 依托单位的责任是服务与监管并行,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学术环境。吕薇建议,对依托单位开展定期评价,“应防止有些单位借管理和监督之名差别对待申请人,造成不公平竞争,从而干预申请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