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申请国自然却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年复一年地等待,申请书改了又改,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国自然基金究竟偏好资助哪种类型的人才呢?怎样才能让你的项目在众多申请中一枝独秀,赢得评审专家的心?
为解答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揭晓国自然评审专家的偏好,并且教你如何根据这些偏好提升你的项目获批几率。
在深入探讨这些策略之前,我们现在在心里打个问号: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到底是更看重标书内容的质量,还是更倾向于评价我们之前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已发表的文章基础?
毕竟,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国自然基金成功率的“小道消息”,比如在肿瘤领域,青年项目申请者得有至少2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SCI论文,而在非肿瘤领域,青年基金申请者则需有2篇影响因子超过5的相关SCI论文,至于面上项目,则要求有5篇能够代表研究水平的论文来满足这些标准。
也确实有位专家在分享他们如何给国自然基金申请书打分时透露,有的专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论文发表情况,也有的专家在评分时,会将论文发表的情况视为最重要的或者第二重要的评分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论文发表得多不多、好不好,对他们来说也挺关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讲过了,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如果申请书的第一页不能吸引人,那这份申请差不多就黄了。”
再来说一位有经验的评审专家,他在检查国自然基金的申请书时,会特别关注摘要,因为这可是所有评委都会死抠的部分;然后就是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不是描述得够详细够清楚。在一份基金申请书中,摘要部分绝对是核心中的核心。尤其是当评审专家的时间非常有限,比如只有10分钟来审阅一份申请书时,他们通常会先看摘要部分。有的评委甚至只凭摘要和技术路线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份申请书的质量,所以尽管摘要只有短短400字,但每一个字都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仔细推敲。以下是一般的摘要编写顺序,尽管它不像学术摘要那样有明确的格式限制,但文句和逻辑性4)描述创新之处(基于预实验数据,简洁指出创新亮点);5)明确提出假设(结合研究热点和预实验数据,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假设);6)概述研究计划(简述研究内容,即如何证明或检验假设);7)阐述研究的重要性,与第一步相呼应(通常是一句总结性的话)。注意,一定要避免提供过于冗杂的信息。摘要撰写中的一个常见误区是背景介绍过长,占据了摘要的大部分篇幅,研究意义的文字也过多,有时甚至超过摘要总字数的一半。因此,不要过分详细地描述某些部分,以免挤压其他重要内容的表达,造成意思传达的不完整。还有在评审反馈和人才项目答辩环节,评委们经常会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有时,申请者可能会面临关于科学问题精炼度的质疑,甚至有可能被告知提出的问题并不符合科学的要求。这种情形并非评审人员的随意之举,而是因为科学问题的精炼度实际上反映了申请者的全面素质与能力。这包括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归纳总结的深度以及创新性的体现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国家级、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中最为关键的评审要素。通常情况下,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你可以用一到三句话概括它的起因和你的科学假设;随后,再用两到三句话来阐述你计划采取的解决措施。首先,你得思考这个科学假设是基于哪个具体的临床问题提出的;其次,你得考虑用来验证这个假设的实验模型;最后,你得明确研究完成后能够解决的具体临床问题。注意,基础科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是什么”,更在于“为什么”,这涉及到揭露现象背后的原理,以便能够预测新现象的发生,并且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际应用。关键科学问题往往需要深入探讨,例如,阐明特定非传统超导体的超导原理便构成了一个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人应当深思熟虑并细致打磨,确保关键科学问题能够明确且突出地呈现。在这个环节,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塞太多东西进去。有时候,一个项目里头会提到四五个想要解决的大问题,其实不太合适。最好是能缩减到一到三个重点问题,这些问题都得紧跟你的科学猜想。如果内容太杂,就很难把你的科学猜想和研究目标讲清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伊立医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