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顺利通过了初审,接下来就进入函审阶段,即由专家评审申请材料。《中国科学基金》杂志刊登了一篇基金委老师的文章,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函审的过程,并为如何撰写逻辑清晰的申请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文章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事实:首先,大约三分之二的专家认为自己对所评审的项目较为熟悉。但换个角度来看,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函评专家并不完全属于项目研究领域的“小同行”;
其次,有一半的专家能在两小时内完成一份申请书的评审工作。大多数专家需要审阅11到20份申请书,其中约半数在两小时内就能评审完一份。
既然评审专家可能只有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审阅我们的申请书,那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让申请脱颖而出、吸引专家注意力。
首先要意识到,三位评审专家中可能会有一位对你的研究领域并不十分熟悉;其次要清楚,虽然一半的专家能在两小时内看完申请书,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如果专家对项目不熟悉,他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查阅资料,这种情况下,申请书的逻辑性和清晰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份逻辑严谨的申请书应该能够清楚地阐述研究问题和目标,提供一个结构紧凑的研究方案,让评审专家轻松理解你的研究思路如何层层递进,并以充足的论据支撑研究观点,避免出现内容杂乱、缺乏连贯性的情况。
此外,申请书的摘要以及各部分的结尾也需要突出研究的亮点和创新性,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打动评审专家,让他们相信你的研究计划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为了确保申请书具有清晰的逻辑性,撰写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立项依据要明确:需要清楚阐明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之前的研究者是如何研究的,以及目前尚存的未解决问题。这部分回答的是“为什么”(WHY)。
研究内容、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要具体:需要说明针对前述问题,项目计划如何开展,目标是什么,以及过程中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或主要挑战是什么。这部分重点在于“做什么”(WHAT)。
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需详细: 项目将如何实施以完成研究内容并实现目标?需要用文字和图表详细描述每一步骤,重点阐明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这部分解决“怎么做”(HOW)。
特色和创新点需突出: 需要展示项目的独特性,比如是否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或思路,或者解决了以往研究中的难题。
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需规划清晰: 将研究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好,并具体说明预计会有哪些成果,提供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产出计划。
整个申请书的逻辑应围绕“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Why-What-How)展开,像讲故事一样层层递进。在撰写过程中,应确保每个部分的重点清晰,便于评审专家快速理解。同时,申请书的逻辑链条必须完整,内容始终围绕核心主题展开,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和结论,都应形成一条连贯的叙述脉络,避免逻辑不连贯或无结论的开放式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