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一般是刚博士毕业的讲师或者博后处于最底端,第二层是普通的副教授,第三层是拿国家级帽子的教授。
国家级的帽子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青年类型,比如海优、青拔、青年长江、优青等等,另外一种是非青年的帽子,杰青、长江、大千人、万人。再往上就是院士了。
学术圈的“帽子”
1、这和学历鄙视链一样,一层一层向上排,没有赢家。身处其中,任何人都只是鄙视链的中间一环,只要不站在最顶端,就无法置身事外,谄媚和虚荣伴生着,不断撕扯和消耗着一个人的能量。
2、形成等级梯队,便于管理。
第一,不同等级下,青年教师和博后听四小青的,四小青听四大青的,四大青听院士的,反过来上一级给下一级提供项目、经费、场地等,特权阶级不会思变,有利于对知识分子的管理。
第二,在同级内部制造矛盾,使其分裂,有利于稳定。
资助的选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一直都是资助属性,那资助的对象如何选择呢?
平心而论,可能会选择资助目前有潜力的好苗子,过几年看看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但是更有可能的还是投资能成事的,或已经成过事的人才(也可能后面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厕所都买不起的青椒。
“帽子”背后是默许的规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一直都是资助属性,没有搞过什么“帽子”。
事实是,恰恰因为基金委的项目运作在中国所有部门中,属于最清廉、最公正的那一批。所以基金委的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变成了“帽子”。
地方高校关系网盘根错节,各路本校的神仙争吵不停,教师的各项待遇怎么评定都有人说不公平。那怎么办呢?
大家都别吵了,谁拿到基金委的项目谁就是真牛,这公平吧?
没想到这样的政策规则,还真被所有人接受了,默许了。
基金委也没有要求地方高校一定要给杰青人才什么待遇,但是地方高校都争相给杰青人才超高待遇。
这,足够从侧面说明基金委项目评审的公正性了。要是基金委项目污浊不堪,大家会这么信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大师兄水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授权代理商 | 加入我们
© 2010-2024 中国: LetPub上海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217908号-1 沪公网安备号:31010402006960 (网站)31010405000484 (蝌蝌APP)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159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3]2004-152号
礼翰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8号圣爱大厦18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