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和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12月31日)
依据《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与交流,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课题,接受国内外学者申请。
一、 科学方向
(1)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EDA、新器件与新工艺、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等;
(2)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电路理论与应用、非线性复杂网络的理论与应用、非线性光通信与编码和非线性信号处理与滤波器设计等三个方向。
类脑人工智能与生物神经网络,复杂网络建模与动力学行为,非线性电路系统控制与同步,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智能芯片安全与设计,新型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光器件、光芯片设计与研究,智能感知与多模态智能计算,机器视觉与自动控制,智能电网优化与稳定控制等。
(一)申请人要求
1.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均可根据课题指南提出申请。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可直接申请,其他人员需两位具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推荐。
2.申请开放基金的校内人员须为实验室的固定研究成员。
3.凡已承担本实验室课题在研、未按期或未按原计划完成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新课题。
4.每个校外人员申请的开放基金项目需要指定一位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者协助申请人完成项目有关工作。
5.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未主持广西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实验室在研主任基金或开放基金的人员。
(二)项目类别
实验室将依据上级部门下拨的经费额度,同时结合申报书的数量情况,从中择优资助若干开放基金项目。获得资助项目的研究期限统一截止至 2025年12月31日。
(三)注意事项
1.校外人员申请的开放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要求至少有 1 篇 SCI/EI 期刊论文或 2 篇核心期刊论文以“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或“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其余论文只要求署名实验室,单位排序不限;所有论文必须标注实验室项目资助。
2.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申请的开放基金项目,成果署名要求按广西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1.项目经费可在广西师范大学使用,也可以外拨到申请者所在单位使用。经费使用需遵守
《广西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规定。
2.课题基金资助取得的科研成果,由本实验室与项目承担者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申请鉴定、成果报奖时均应署名,并标注实验室项目资助。
发表论文时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中注明以下实验室 全名(两者选其一) |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高校集成 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 |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Microsystem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Guilin,China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高校非线性 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 | Key Laboratory of Nonlinear Circuit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Guilin,China |
所有成果须标注实验室项目资助(两者选其一) | |
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 (ICMxxx) | Supported by a grant(No.ICMxxx)from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Microsystem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
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 (NCOCxxx) | Supported by a grant(No.NCOCxxx)from Key Laboratory of Nonlinear Circuit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
1.课题负责人必须按要求填写年度进展报告,并按规定及时提交结题报告和相应的学术论文、专利、奖励、批文等成果复印件。
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
2025年4月10日
2.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申请截止日期为5月31日16:00)
为促进我国内燃机与动力系统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2025年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特设立开放基金资助相关课题研究,申请者须根据实验室拟资助的领域和方向进行申报。
一、课题资助领域和方向
1.能量高效转化及清洁利用技术
1.1燃烧技术
主要包括高效燃烧技术、高效热功转化技术、热量优化管理技术和清洁燃料技术等。
1.2清洁排放技术
主要包括机内净化技术、后处理技术、排放控制技术等。
2.动力系统一体化与智能化技术
2.1动力总成技术
主要包括动力系统运行特性、动力匹配技术、多源动力耦合技术等。
2.2传动技术
主要包括机械传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电力传动技术等。
2.3智能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系统感知技术、智能模拟技术、协同控制技术等。
3.动力系统可靠性与寿命提升技术
3.1零部件可靠性技术
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技术、紧固密封技术、疲劳技术、抗老化技术等。
3.2系统可靠性技术
主要包括轻量化技术、应用可靠性技术、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等。
3.3可靠性预测与评估技术
主要包括可靠性建模和预计技术、可靠性验证与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技术等。
二、课题资助数量和金额
本年度原则上共设置开放课题30项,课题类型分为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其中重大课题原则上不超过5项,每项资助金额50万元;一般课题每项资助金额25万元。
鼓励青年科技人才申报,35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三、课题申报须知
1.申报要求
课题应围绕上述方向,开展针对内燃机与动力系统的创新性、前沿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并发表高水平论文。课题研究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的国内外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不允许多院校联合申报。申请者应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且本年度只能申请一项,实验室在研课题负责人不得参与本次申报。
申请书应客观、真实、准确,后期相关答辩汇报材料不允许降低指标。严禁填写涉密信息,在申报过程中请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2.申报方式
本年度开放课题通过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系统”(https://kfkt.weichai.com)在线申报、提交,系统将于4月28日开放。请提前按照附件申请书模板线下准备,待系统正式开放后在线填写申报。系统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31日16:00。
四、课题评审与管理
系统提交截止后,实验室将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工作,请您耐心等待审核意见。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书,实验室将按照《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对获批资助的课题,实验室将会通知申请者,按照有关规定签署课题任务书,并进行管理。
3.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20日)
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成立于2022年3月,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鼓励和促进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现发布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诚挚邀请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
一、资助对象
1.开放基金主要资助对象为非本实验室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中任职的科研、教学及技术人员。
2.为促进交流合作,优化项目管理,课题组成员应包括至少1名本实验室固定人员。本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合作者参与的开放基金同一年度不超过1项,参与的在研项目累计不超过2项。
3.优先资助申请者利用本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等,以客座研究人员身份,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鼓励国外学者与本实验室人员合作申请项目。
二、重点资助方向
立足国际国内前沿,推动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重点围绕开展台湾海峡海域和邻近海岸带地区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响应研究,发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海洋关键动力过程研究
开展台湾海峡水体输运特征研究;开展陆架边缘海至深远海区域的多尺度动力过程相互作用和能量串级研究;探索陆架-深海能量交换、物质输运及其演变规律。
2.海洋声学监测技术研究
开展浅海复杂背景噪声下的目标声音高效识别方法研究;重点开展可适用于近岸浮、潜标等场景下,脉冲噪声干扰下的海豚声信号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3.海洋关键地质过程研究
重点开展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开展海洋沉积环境及资源效应研究;研究地球关键带地质过程,探索地震、洪水、台风、内波和微塑料污染等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4.河口海岸“源-汇”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重点开展河口-海岸沉积动力过程与地貌演化、极端事件沉积过程、滨海湿地及河口有机碳循环过程、高强度人类活动与海岸系统响应等研究。
5.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研究
重点开展热带边缘海(含台湾海峡)上层海洋动力过程、热盐结构多尺度变率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探索热带印度洋天气至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6.海洋灾害机理研究
开展中国东南沿海台风、风暴潮、巨浪等动力灾害致灾机理研究。
7.海洋资源潜力评估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开展基于大数据和系统思想的海岸复合生态系统多时空尺度演化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8.海洋工程环境保障技术研究
开展适合我国水域的高效水下文物探测技术方法研究;开展海洋基础工程周围土体颗粒起动、悬浮及输移机理研究,建立基于海床加固的冲刷防护方法,探索桩周海床加固对冲刷防护与结构承载力修复、补强作用,形成基于底质改良管缆抗冲刷技术;开展悬浮泥沙对海洋生物影响机制研究,实现工程活动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三、资助形式及要求
1.2025年拟设立开放基金重点课题,每项经费5万元;一般课题,每项经费3万元。项目研究年限为2年。
2.每项开放基金课题须与本实验室固定成员合作发表论文。重点课题须发表SCI/EI论文至少2篇,其中1篇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一般课题须发表SCI/EI论文至少1篇,本实验室作为第一或者第二署名单位。同时,发表论文须注明“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课题编号:KLMPG***)或者Funded by 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KLMPG***)”。
未标注署名(或标注不规范)的成果不计入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
3.获得资助的开放基金课题需提交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开放基金课题执行期满三个月内,须提交结题验收报告、论文专利等相关成果产出复印件、经费决算表等。
4.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项目,本实验室优先给予延续性资助。
四、申请程序
1.项目申请人须填写《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附件一),纸质版申请书请按要求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寄送至本实验室(一式三份),电子版发送至本实验室邮箱(klmpg@tio.org.cn)。
2.本年度开放基金申请受理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20日。
3.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实验室将按照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评审论证,择优予以立项资助。
五、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大学路178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楼901C室
邮编:361005
联系人:范珍珍
联系电话:18359277828
邮箱:klmpg@tio.org.cn
4.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关于征集2025年度开放课题的通知(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光伏领域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创新,实验室现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公开征集2025年度开放课题。
一、指南方向
开放课题选题需紧密围绕实验室三大研究方向,突出前瞻性、创新性,鼓励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
1. 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
高效晶体硅电池效率极限突破(如TOPCon、HJT、BC等)
晶体硅电池表面钝化与界面调控技术
晶体硅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
2. 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叠层技术
高效稳定钙钛矿材料设计与制备
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效率提升与稳定性优化
大面积钙钛矿电池制备工艺与装备开发
3. Ⅲ-Ⅴ族太阳电池技术
高效Ⅲ-Ⅴ族多结太阳电池设计与制备
新型Ⅲ-Ⅴ族电池材料体系探索与器件开发
二、资助类型与对象
1. 实验室设立两类课题:
(1)一般课题。每项资助上限10万元,申请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1990年1月1日后出生),有独立研究的能力。
(2)重点课题。每项资助上限30万元,申请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年龄45岁及以下(1980年1月1日后出生),承担过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适当优先考虑。
(3)资助期限均为2年。
2. 开放课题主要支持实验室固定人员以外的科研人员,申报人与实验室固定人员有合作基础或联合申报的,适当优先考虑。
3. 申请人依托单位应为高校、科研机构,依托单位须对申报人员资格、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性等负责。
4. 申请人同期只能申请1项开放课题,承担实验室在研开放课题不得超过1项。三、申请方式
1. 申请人须仔细阅读《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附件1),并按照《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模板》(附件2)填写申报内容。
2. 采取无纸化申报,申请人应在2025年5月10日前,将电子版(word版本和签字盖章版pdf文件)申报材料发送至实验室联系人邮箱,文件命名“课题方向-课题类型(一般/重点)-单位-姓名。
注:word版要求可编辑可复制,无需签字盖章;pdf版要求彩色扫描,尤其是签字、盖章页。
四、评审事项
1. 实验室将组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及相关领域专家,严格遵循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2. 课题通过评审后,申请人应按要求填写《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合同(计划任务书)》,盖章后报送实验室。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 翟老师、张老师
电 话:0519-81587401
邮 箱:top@trinasolar.com
地 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天合光伏产业园天合路2号
邮 编:213031
一、实验室简介
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的政府支持的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实验室,于2013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筹建,2015年验收挂牌运行。实验室聚焦数字经济、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智能、智能软件与系统、人机协同与服务五个方向,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实验室在WWW、AAAI、ICDE、TKDE、ICSE等高水平的会议和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实验室致力于推动数据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与产业创新,围绕城市治理、医疗健康、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现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二、资助方向
2025年度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数据科学和数字经济:研究数据相似性理论、数据测度和数据代数;探索数据科学的研究方法、数据要素驱动生产、交易和创新的经济活动体系,解决数实融合经济系统中数据要素流通、协同生产与价值创造的关键瓶颈,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学基础与机制设计支撑
2.数据管理与分析:聚焦数据基本规律研究(涵盖增长模型、全球总量测算与跨境流动分析),构建多维度数据分类体系,治理数据空间安全,为数字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标准基础与安全保障的系统解决方案。
3.数据智能:基于行业/领域大模型以及知识图谱技术,研究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行业认知智能,探索大模型语料工程(语料分类、评估、合成、配比与优化)、大模型指令工程(指令评价、分级、合成、验证与优化)、大模型能力溯源与认知诊断、大模型持续学习、大模型复杂推理与思维增强和人文社会科学与大模型交叉研究等方面,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认知增强与决策优化范式。
4.智能软件与系统:围绕智能化时代的软件工程与系统软件,研究软件智能化开发与运维方法与技术(AI4SE)以及面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化方法与技术(SE4AI),将大模型等智能化技术应用于软件开发、测试与运维方法中,同时关注于智能汽车、自主无人系统等新型智能化系统中的基础软件支撑及开发测试方法。
5.人机协同与服务:面向人智协同计算这一人机协同与交互国际前沿,围绕人智协同复合体形成的人智协同复杂系统,重点突破人智协同交互机制构建和人智协同网络结构优化,探究异质人智协同复杂系统场景下的自适应建模方法,揭示人智协同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期望为人智协同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三、申请条件
1. 申请人资格
有博士学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在站博士后或在科研机构或企业的研究部门从事相关研究3年以上。
同一申请人限报1项,已承担本实验室开放课题未结题者不得申报。
2. 课题要求
研究内容需符合实验室资助方向,具有明确创新性和应用潜力。
课题需承诺在结题时发表至少1篇高水平论文(标注实验室为第一或第二单位)或形成一篇专著。
四、资助额度与期限
每个开放课题的经费资助额度为1-20万元,一般要求在2年内结题。
五、课题申报与评审
1.申报材料要求:开放课题由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实事求是地填写《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见附件)。《申请书》一式2份,需申请者所在单位加盖单位公章后邮寄至实验室。同时将与纸质申请书完全一致的电子版材料通过邮件发送至实验室联系人。
本年度开放课题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8日。
2.实验室将组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及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严格遵循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3.获得开放课题经费资助的研究课题,从接到资助通知之日起开始执行,并在一个月内向实验室提交课题实施计划。
4.课题执行过程中,如须改变或推迟计划,应征得实验室同意。
5.课题结束后,应向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总结、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相关的原始材料。
6.研究成果要求:获得开放课题经费资助的申请人需在开放课题期限内发表至少一篇JCR2区及以上的SCI检索论文。发表论文时应共同署名本实验室,不能仅在脚注中加以致谢。署名单位为:“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英文为“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Data Science”。未署本实验室名称及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纪巧艳
电话:19542761241
邮箱:jiqy@fudan.edu.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交叉学科二号楼
邮编:200438
6.四川省预制舱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5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8日)
中心立足进行环保型非金属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相关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及变电站建设等任务,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广泛推广使用。
为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吸引、凝聚优秀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中心特设立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与中心研究方向有关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项目。现公开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指南,诚邀各有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申报。
一、资助对象
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科教人员、行业工程师均可申请,特别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人员申请。
二、资助方向
2025年度开放课题基金重点支持与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关、意义较重大、学术思想新颖、属于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课题和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应用性较强的研究课题。主要范围如下:
1、电气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
2、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及能源管理;
3、AI赋能电气自动化装备应用技术研究;
4、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电气领域的应用研究;
5、电气自动化及机器人技术应用;
6、其他适合发展方向的相关项目。
三、资助计划
2025年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一般和重点两类课题,资助期限为1-2年。一般课题资助力度为1万元/项;重点课题资助力度为2万元/项。最终课题数量及资助经费根据中心经费、课题申请数量及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四、成果要求
开放课题鼓励产出高水平成果,重点课题须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或者SCI检索论文或者发明专利,一般课题需发表一篇CNKI检索论文或者EI检索论文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开放课题取得的有关论文、专利等成果应标注“四川省预制舱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Sichuan Prefabricated Cabin Power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课题编号)”,中心须作为第一/第二单位标注,当为第二单位标注时通讯作者须为乐山师范学院工程中心在职教师。
五、申报要求
申请人应如实填写《四川省预制舱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不得提交含有涉密内容的课题申请。申请书经本人及所在单位签字盖章后,于截止日期前一式三份报至中心,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文件命名:所属指南编号(如指南1)-课题类型(如一般)-课题名称-姓名-单位)。
重点课题执行开始时间统一为2025年9月1日,结束时间为2027年8月31日;
一般课题执行开始时间统一为2025年9月1日,结束时间可以为2026年8月31日或者2027年8月31日。
各申请人请在5月8号之前将项目申请书发至联系人邮箱。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劭杰
电 话:13219441890
E-mail: 386377198 @qq.com
为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多学科交流与合作,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项目研究基金,资助国内、国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现实验室面向广大研究人员征集2026年度开放课题项目计划申报书。
一、资助项目类型
包括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一般开放课题项目与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
二、主要资助方向
本基金计划围绕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面向我国呼吸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选择能提升实验室创新与竞争能力的、前瞻性的、有良好研究基础及应用前景的课题进行立项资助。主要资助呼吸领域如下方向(不限于):
(一)重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临床救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
1.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实时监测预警与快速检测
2. 呼吸系统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
3. 重症肺损伤患者精准诊治技术
4. 抗呼吸系统感染药物和疫苗研发
(二)慢阻肺的演进规律、精准分型和诊疗新方法研究
1. 基于队列的慢阻肺精准分型和演进规律研究
2. 慢阻肺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
3. 慢阻肺早诊早治新技术研究
4.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
(三)哮喘发病机制研究和新型诊疗技术研究
1. 哮喘发病环境风险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2. 哮喘精准分型和疾病演进规律研究
3.哮喘诊断和治疗新方法、新靶点开发和应用
4. 过敏原组分和致敏性分析研究及应用开发
(四)慢性咳嗽致病机制研究和新型诊疗技术研究
1. 慢性咳嗽的神经调控与致病机制
2. 慢性咳嗽诊疗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五)支扩症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 支扩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学体系
2. 支扩重叠综合征特异性治疗手段
3. 病原体感染引起支扩症气道炎症急性加重与迁延研究
4. 支扩症特异性治疗干预手段
(六)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的早诊和综合管理研究
1. 开发高度模拟临床诱因或结局及迎合新型药物开发的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动物模型或肺芯片模型
2. 建立不同诱因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的多组学数据库
3. 开发无创灵敏的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早诊技术
4. 开发长效安全的新型治疗药物
5. 揭示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的早期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
(七)肺癌新型早筛、早诊、早治技术研究
1. 探索早期肺癌发病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明确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2. 早期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3. 开发及验证早期肺癌鉴别诊断新技术
4. 阻断早期肺癌发展的新疗法
(八)基于人工智能的呼吸疾病诊疗新技术研究
三、资助条件
1. 本年度拟资助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一般开放课题项目8-10项,每项15万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4项,每项25万元。研究期限为3年,起止时间为2025年6月- 2028年5月。
2. 一般开放课题项目面向实验室外单位科研人员申请(不含实验室PI团队或课题组成员),项目申请人应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申请人须出具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知情同意函。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申请人需为联合实验室成员。
3. 一般开放课题申请人须联合本实验室PI或骨干研究人员(具备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导师资格的骨干研究人员)共同申报,重点实验室PI为项目合作PI。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须由国内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加拿大FIRH研究院PI或骨干研究人员(具备中级或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导师资格的骨干研究人员)联合申请。
4. 一般开放课题项目课题经费不外拨。经费拨付至本实验室项目合作PI账户,课题负责人掌握经费使用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课题经费拨付至全重实验室PI或骨干研究人员账户,中外双方团队共同协商经费使用事宜。
5. 一般开放课题项目成果与产权归合作双方共同所有。科研成果需标注“受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号)”,成果需合作双方共同署名,其中实验室(项目合作PI)需为项目论文第一通讯单位(作者)。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科研成果需标注“受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呼吸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资助(项目号)”。成果需合作双方共同署名,其中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PI或骨干)需为项目论文第一通讯单位(作者)。
四、限项要求
1. 申请人及实验室项目合作PI同期只能申请1项开放课题,连同在研的开放课题数目(包括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开放课题项目)最多不得超过2项。
2. 已获得开放课题资助者尚未结题、需再次申请的,申请书需附上前期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以及主要研究成果。
3. 同期以实验室项目合作PI身份申请一般开放课题的研究人员不能同时申请自主课题、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专项课题、“广州国家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资助项目。同期以实验室项目合作PI身份申请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的研究人员不能同时申请自主课题。
4. 每个课题组每年申报不超过1项,总体在研项目不超过2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不在此限项范围内。
五、申请程序、时间
点击下载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附件1),填写项目基本信息和申报内容,将申请书电子版及附件材料发送至实验室科研管理邮箱sklrdkygl@gird.cn。申报截止时间:2025年5月3日。
六、项目遴选方式
实验室将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遴选项目。在收到项目申报书后,将进行形式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分和评审意见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
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苏杰
电话:020-83205217
电子信箱:sklrdkygl@gird.cn
为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原始创新,培养微小型反应堆技术科研人才,充分发挥实验室公共平台的支撑作用,现公开发布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热忱欢迎和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一、开放课题重点资助研究领域、资助对象和资助强度
(一)申请对象
具备博士学位的依托单位内外科研工作者以及博士后,均可根据本指南规定的范围提出资助申请;实验室依据平台发展需要,可接收依托单位外研究人员自带课题和经费,开展科学研究。申请者须联系本实验室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研究人员组成合作课题组(院内人员不占经费比例);项目未结题或延期的负责人不能继续申报。
(二)重点资助领域
申请者根据以下研究领域,自由选题。优先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立论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合理、在资助期限内可取得突出成果的研究项目。
1.液态金属微小堆核物理与创新设计:针对微小堆特定应用场景和特殊物理问题,发展创新设计和理论方法,攻关面向海、陆、空环境适应特性的核电电源设计方案,紧凑型堆芯物理基础研究,多物理耦合及数字孪生技术等。
2.液态金属微小堆微小型反应堆核材料与前沿技术:针对微小堆高温、强辐照和腐蚀等复杂服役环境要求和小型轻量化要求,研究内容聚焦于关键核材料设计研发,如高热导燃料、屏蔽材料、耐铅合金腐蚀涂层材料、泵叶轮材料等。
3.液态金属微小堆核安全与辐射防护:针对微小堆核安全需求,聚焦核安全与核应急研究,如微小堆事故可靠性分析与快速故障诊断、微小堆事故分析与核安全评价、微小堆安全风险预测分析模型等。
4.液态金属微小堆核技术及其应用:聚焦微小型核反应堆中子应用技术领域前沿技术,如中子照相与安检技术等。
(三)资助强度
1.本次拟资助10-15项课题,每项课题资助经费4-5万元人民币,研究年限为1-2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批所占比例不超过50%);
2.对于自带课题和研究经费科研人员,来平台工作和短期访问的数量不作限制。
二、课题管理与成果归属
(一)课题管理
本实验室资助的开放基金课题负责人须按照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和安徽省科技厅有关课题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课题立项后即按《任务书》中所填报的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按时向重点实验室提交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参加实验室组织的答辩等,结题优秀者可以推荐获得滚动资助。
(二)成果归属
1.申请项目的预期成果至少包含:发表SCI论文1篇或者CSCD核心期刊论文2篇。
2.开放课题应带动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吸纳依托单位科研人员作为课题成员参与研究,科研成果双方共同署名。资助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申请者所在单位共享,中文核心期刊论文需注明“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课题(编号)”,英文论文需注明“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Open Project Program of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Small Reactor and Micro-reactor Technology (No. xxx)”;
3.论文发表时,作者单位须标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具体英文署名为: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Small Reactor and Micro-reactor Technology;具体中文署名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4.学术论文须在“致谢(Acknowledgments)”中注明“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英文为:funded by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Small Reactor and Micro-reactor Technology,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三、课题申请程序
1. 申请者按规定格式填写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项目申报书(附件一)及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汇总表(附件二),一式三份,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后,向本实验室申报,同时提交电子版至邮箱:smrt@inest.cas.cn,邮件标题:开放基金+姓名+单位+课题名称;
2. 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4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
3. 申报课题经专家评审后,择优资助。课题批准后,申请人必须签订《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项目任务书》,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桓妤
手 机:17327730783
通讯地址:合肥市蜀山区蜀山湖路350号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总部(纸质版邮寄地址)
邮 编:23003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时代学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授权代理商 | 加入我们
© 2010-2025 中国: LetPub上海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217908号-1 沪公网安备号:31010402006960 (网站)31010405000484 (蝌蝌APP)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159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3]2004-152号
礼翰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88号圣爱大厦1803室